信达教育:​2021年377万考研大军背后:学历对人的影响到底
曾几何时,大多数人都把“书中自有黄金屋,书中自有颜如玉”、“书到用时方恨少,事非经过不知难”等名句奉为真理。
但是如今的社会,“读书无用论”盛行,他们认为:现在大学扩招,大学生越来越多,学历更是没有用,那么学历真的没有用吗?
想想现在地铁公交上提升学历的广告,还有你有没有被培训机构的电话骚扰过?
可见,学历无用,用的时候急死你。
但是,这些通过培训或者自学拿到的学历证书,与通过高考、研究生考试在学校里学习的形式是不一样的。
前者非全日制学习,后者是全日制学习。
就理论上来说,自考生与科班出身的文凭其实是一样的,都是受到国家认可的。
但最近国家又发文,要求纠正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歧视自考生的情况;
而且很多自考本科生为了抹掉自己自考的经历,也会参加全日制研究生的考试,连自考生本身底气也不足。
这是为什么?
一种比较常见的说法,是自考生没有受到全日制高校那种严格的知识训练,只是为拿到文凭或资格而学习,所以远远没有全日制高校的本科生靠谱。
特别是清北复交这种名门,其培养的人才更是一般自考生完全不能够比拟的云云。
但是在我国古代,也有很多学历不出众,能力出众的人才。
大唐国相狄仁杰也是“函授本科”
在唐代,虽然已经有了科举制度,做官途径向寒门开放,但家世依旧是人们考量的标准。
唐代科举取士,重视文学。在各科中,考试诗赋杂文的进士科最受重视。士人应试之前,常以所作诗文投献名公巨卿,以求称誉,扩大社会名声,为考中进士科创造条件,当时称之为“行卷”。
现在知名度很高,侦破案件如有神助的狄仁杰也生活在这一时代。
但是他的家世很一般,自然没有机会接近那些名士,估计狄大人也不会屑于干那种勾当。
所以,狄仁杰选择了科举中的明经科出道。
进士科考五道对策,再写一篇“大经”论文,按成绩分为甲、乙两等。
明经考试则先写一篇经学论文,再口试,回答十道有关《五经》的问题,然后再考三道“时务策”,录取规则比较复杂。
进士考的“大经”一般指《礼记》和《春秋左传》,明经则可以根据个人的强项选择考儒家的《三经》或者《五经》,论文要求的篇幅也比较小。
此外,进士考的五道对策内容也比较复杂,所以考进士比明经困难得多。
当时有一句话叫做“三十老明经,五十少进士”。
就是说,如果考生三十岁还在考明经,已经是老生员了;而参加进士考试的往往有很多年过半百的人,还被视为年轻人。
所以,在唐朝以明经出道的人往往会很受人歧视,明经在世人眼中的地位似乎很近于今天的自考文凭。
家庭背景一般,加上明经出身,似乎注定了狄仁杰很难出人头地。
但狄仁杰却是一个有真功夫的人,唐高宗仪凤年间,狄仁杰升任大理丞。
在任期间,他曾创造了一个不可思议的记录:一年中判决了大量积压案件,涉及到17000人,但是却没有一人喊冤。一时间,狄仁杰成为世人推崇的神探。
大伙儿可能为狄公抱打不平,进士很难考,与白居易齐名的元稹就放弃进士报考了明经。大文豪韩愈则费了九牛二虎之力,三次才考过进士。
狄公这不算丢人,那历经晚清、民国的程德全就向我们诠释了另外一条学渣翻身的另类人生。
其实这个简单的道理是个人都懂,并不需要现在一再强调。但是为何当今社会却存在所谓的一考定终身,歧视自考生的现象呢?
诚然,很多大学的现代化教学模式,远远不是过去的书院能比的,进一个好大学,确实能够获得比一般人更为良好的培养。
而且,大学在教育功能之外,还是一个社交场所,与政府部分及大企业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。
进入一个好大学,实际上就等于是获得了一个好的社会关系网络,自然会比一般人更容易获得好的职位。
长此以往,就导致了目前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学历歧视现象。
对于那些未能够上到好大学的自考生来说,最关键的问题是要认识到,在名牌大学的社会关系网络盘根错节的今天,要想迅速改变学历歧视现象,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。
目前虽然国家已经发文,下定决心要纠正这股风气,但并非一朝一夕能够收到成效之事。
所以目前而言,关键的是要正视自己与名牌大学毕业生之间的真正差距是什么,在这个基础上,再去想方设法地弥补自己的不足。
尤其重要的是要像程德全一样,学到一些看似冷门,但是却相当过硬的本事。
如果单纯地认为自己与名校毕业生之间的差距仅仅是一纸文凭,觉得只要通过自考弄一个文凭,就能够获得与名校毕业生同等的待遇。
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
上一篇:信达会计:跨年发票是什么?
下一篇:信达教育:学会计为什么不吃香了?
信达分校-开在家门口的学校查看更多 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