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页 > 新闻动态 > 财经新闻 > 信达新闻

资本逐利的时代,功利化的“读书”到底害了谁?

来源: 信达教育
从春秋“孔子讲学”、战国“稷下学宫”到宋代书院以及近代院校,无不印证了教育的重要性。
 
人,为什么要读书?
关于要不要读书或者要不要接受教育的讨论,从来都是没有争议的,现代社会里,家长们宁可少吃一顿饭,也要把省下的钱投入到孩子的教育当中。
围绕教育,我们还诞生了教辅书、补习班、学区房等一系列产业链,即便是放眼全球来看,也没有谁敢说中国家长不重视孩子的教育。
孩子们的目标也很明确,拿高分、读重点、上名校,整个教育阶段里,似乎也只有分数是自己努力的最佳凭证,而单纯就知识文化本身而言,越来越多的学生只会问“这个知识点会考吗?”或者说“这对考试加分有什么帮助?”。
久而久之,我们虽然有着足够重视教育的社会氛围,但其中掺杂了数不清的“功利主义”,学生们弄不清读书到底是为了认识这个世界,掌握一项立足于社会的技能,还是为了达到人前显贵,或者有一份高薪体面的工作。
显然,我们一直在强调教育的重要性,却偏偏忽视了最重要的一点——我们为什么要接受教育?或者说教育的意义到底是什么?
说实话,这个问题好像也找不到一个标准的答案,谁也不能说为了功成名就而读书就是错的。
关于这一点,近代教育家梁启超先生的一段话,或许更值得我们认真思考:
故今日之责任,不在他人,而全在我少年。
少年智则国智,少年富则国富;少年强则国强,少年独立则国独立。
教育是面向是立国之本,强国之基,尤其是在高教领域,这一形容不可谓不贴切,遗憾的是,我们的高等教育依然受到了“功利主义”的冲击。
在这信息碎片化的时代,人们都太急了,有多急? 
有一些观点“读书不如当网红”“明星天价片酬”“读书无用论”充斥着我们身边。
在学校总规模的扩大,入学率增高下,学生群体越来越大,平均10个人中就存在4个学生。但是在这份光鲜亮丽的报表背后是:中国将面临着2400万的人才供应缺口。没有高等教育文凭,意味着技能型人才的提升渠道受到了极大的限制。
企业家更需要迫切的读书
 
粗一看,可能只是一张平平无奇的照片
照片上的人都有着属于自己的传奇,2年念完专业的雷军,嫌弃离家远不想去清华的马化腾,白手起家的刘强东,21岁开创人生第一家公司的张一鸣等等。

细一看,每一面孔背后代表的并不仅仅是财富。
这就是事实。学到老,活到老。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一直保持竞争力,才能活下去。面对新时代,新要求,任何人在这洪流之中都不能全身而退,我们既是推动者,引领者,也是带头人,企业的兴衰更加需要深度学习。时代就像一波浪潮,浪潮后那些裸游的人,都是抓不住机会的。

更多信息请关注信达官网企业家学员专栏。


联系方式:
如果您有任何的疑问可以随时拨打我们的24小时服务专线:4008806401
您也可以直接点击咨询我们在线客服了解详情:http://www.xdkjjy.com
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"信达会计教育",获得精彩内容


 

相关推荐:

信达分校-开在家门口的学校查看更多 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