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页 > 新闻动态 > 财经新闻 > 会计资讯

信达教育:双11战线拉长的背后。

来源: 信达教育

信达教育:双11战线拉长的背后

  2020年的双十一,比以往时候来得更早一些。并且折扣力度不仅局限在11月11日当天,1号同样能享受到最低折扣,从光棍节变成了双截棍。双十一变长了,然而你我的钱并没有变多。为什么今年的双十一战线会拉长呢?会带来哪些变化呢?

  今年双十一从一天变成了四天,从光棍节变成了双截棍,从双11变成了双11pro。

  按照官方说法,这么做有利于“把波峰熨平”——降低物流压力、提升用户体验。往年,双11最受诟病的环节除了算不清的折扣,就是迟迟不来的快递。今年11月1日,很多用户在凌晨对提前10天付定金的预售商品支付完尾款,当天天亮就收到了包裹,这比京东的“211”配送服务又提速一大节。

  能做到这一点,不仅是因为商家把双11促销活动从一轮增至两轮,还因为阿里巴巴在物流方案上的新设计。

  但显然,阿里巴巴今年拖长双11大促的目的,并不只是想在配送速度上给用户带来这点小惊喜。

  而且,不要小瞧了物流。在阿里巴巴最近公布的第三季度财报中,增长最快的业务就是菜鸟物流(收入同比上升73%),其次是阿里云。

  与之相比,核心零售业务同比增长29%。今年10月的年度投资者大会上,张勇披露阿里巴巴的“履带式发展”战略,即创新业务与成熟业务轮动,驱动整个履带持续运动。据阿里巴巴预测,阿里云将于2021财年内实现盈利,菜鸟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同期也将转正。

  过去三年里,阿里巴巴每个季度的用户增长量基本都维持在2000万以上,最高达到3900万。但是今年三季度,这个数字减少到了700万,月活用户数为8.81亿。拼多多正在全速追赶阿里,年度活跃买家在二季度达到6.83亿,且保持着每个季度5000万的速度增长。

  双十一战线拉长并不是今年才有的举动。

  之前做的预售期、返场大促也多基于同样的逻辑,让消费者有更充足的时间去选择。

  售卖期变长,消费者也就拥有了更长的决策时间,难免会更加理性一些;买东西这事儿最经不起琢磨,大促刺激下,一冲动也就买了,思考时间越长,消费者越容易发现:好像也没有那么需要这件东西。

  双十一的主题是降价,但大促规则似乎一年比一年复杂;每年双十一前期推出的小游戏,都会让用户投入极大的时间和精力,而最后只是换来二三十的购物红包;没点数学功底和耐力,很难真正薅到羊毛。

  去年一度被骂上热搜的盖楼游戏:盖楼太辛苦了,而且越往后的赛场就越艰难,每天拉人互助,分到的钱还不够付下一场的门票。

  去年我还在兢兢业业地盖楼,碰上对面穷追不舍,加上改队名挑衅,胜负欲上来之后,花了200块上闲鱼买楼;最后活动结束一共分到20块,那一刻感觉自己这智商确实有点欠缺。

  今年双十一不盖楼了,改成了养猫游戏——谁能拒绝可爱的猫猫呢?

  可爱背后依然是社交裂变那一套,可能会让人感到疲惫。

  据淘宝官方的意思,今年双十一的规则会简单很多:消费者不用领津贴,平台会自动满减,跨店购物满300直接减40。

  但实际操作层面,并没有。

  双十一规则复杂并不是因为动动手指领津贴很难,光优惠券就五花八门——什么会场大额券、店铺通用券、入会得无门槛券、内部隐藏券,如果还想薅点淘宝的羊毛,就不得不去参加各种社交游戏、店铺抽奖等。

  而且今年直播带货更火了,蹲一场直播动不动就要两三个小时,成为杀时间大户。

  消费者想买到底价,依然要付出大量的时间成本;但不买吧,就总觉得自己亏了点什么。

  今年天猫双十一辐射的人群变多了,从到奢侈品消费者到下沉市场,全都逃不出阿里的手掌心;覆盖的场景也越来越多了——从往常的买东西,到现在的买东西+吃喝玩乐+买房买车,渗入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。

  值得阿里担心的,是双十一变长,是否会稀释消费者的热情;过长的促销周期,长时间的低价刺激,难免会让用户感到倦怠。

  而值得我们担心的,是钱包能不能顶得住。

相关推荐:

信达分校-开在家门口的学校查看更多 >